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青涩童年(2 / 2)

我们村里,有一所民办小学。修建学校的时候,爷爷是村长,向镇里的教育办公室举荐了几个民办教师。当时读书,除了缴纳学费外,每个学生还要缴纳七斤大米。我七岁开始读书,上的就是这所民办小学。老师每次来我家收米,妈妈非常蛮横,不是说他们教不好书,就是说他们管不好学生,经常让收米的老师难堪,灰溜溜地走了。老师受了妈妈的气,想起过去爷爷的举荐之恩,忍一忍也就罢了。但我若做错了事,老师在打板子的时候,总感觉特别偏心,打我特重。因此,在村小读书的时候,我比较守规矩,成绩也不算太差,就是怕老师手里的那块打人特痛的竹片。

记得班上第一次发奖状的时候,我已经到转学到完小读六年级了。恰巧那一年,我考了总分第一名,加上学科的奖状,贴满了我家刷得最白的那面墙。邻居看见了,见人就夸我读书行。其实,我自己最清楚,不是我读书行,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凑巧遇上那道题我会做而已。虽然考了第一名,总分平均到每一科目,最多不过65分。拿现在的小学生个个考90到100分相比,只是一个很差很差的学生,只能说明我们那时的学生整体成绩差而已。因为那几张奖状,可以说是成就了我,也可以说是害了我。

到了初中后,明显感觉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成绩提升越来越困难,如同物理中学到的一个名词:临界点。可是,那些从来就没有上个初中的大人,根本不理解学习的幸苦,还是那句我读书最行的话。为了不辜负周围邻居对我的赏识,即使不行,也必须得打肿脸充胖子。想来想起,唯一提升成绩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别无他选。那时,我背负沉重的思想压力,差不多就把自己豁了出去。除了课堂上用功外,即使在放牛的时间里,也会拿上一本书。我想起别人在称赞鲁迅先生天才时说出的那句话:“所谓天才,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已。”对于我来说,所谓读书行,只是别人把放牛的时间用来玩耍而我用来学习而已。古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以高出当时高中录取线10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高中。

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科普知识也渐渐增加,才发现道士们的那些说法被我们的教育课本说成封建迷信,老师说人死如灯灭,根本就不存在灵魂轮回六道之说。给出的理由: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帝王利用宗教思想作为剥削农民、愚昧群众的思想工具,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并巩固阶级利益的政治目的。如今是新中国,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文明青年。

于是,我对道士们那些关于生死说法就半信半疑了。虽然我不知道道士的道理是否正确,但我也不完全赞同老师或教材中那个“人死如灯灭”的比喻,灯灭是因为瓶里的油烧干了,而油不是真灭,只是通过燃烧转化为其他物质,比如碳、光和热;人死,同样如灯下的油一样,不是真灭,而是身躯变成了泥土和水,思想转化为转化为其他看不见的其他能量物质。灯油都可以转化,谁又能证明人就不能像灯灭一样转化呢?因此,对于生死的争论,留给我的是半信半疑,没有明确的定论。

初中毕业时,我们班上只有三个人考上高中,其他的学生都外出打工了。我读高中的时候,新农村建设计划还未开启,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大。城市的繁华吸引了一大批追求理想生活而背井离乡的农村青年,可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同时也有很多无奈。我经常听见大人说那些外出的打工仔,一部分人在外发了财,回家后修房制屋,买起家电,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部分却在外出中因各种事故而相继离开人世,甚至有一些因承受不住工作的压力或生活的打击而变成或重或轻的疯子。但是,绝大部分人却是平庸的,套用过去老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去由江口,来由铜仁”。从古自今,生活都是这样,幸运的衣锦还乡,倒霉的尸骨无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