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综合其他>日落长安远> 第十八章:风始于青萍之末 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风始于青萍之末 三(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元和三年,时令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初夏。繁花落尽春归去,渐开荷芰落蔷薇,初夏的长安依旧风景秀丽。在这美丽的季节,一场考试正在进行,但谁也没有料到,这场考试悄然影响了晚唐的历史,当然,是不好的影响,很不好的影响。

晚唐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肌体上生长着三个硕大的毒瘤: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是那场臭名昭著的安史之乱造成的严重后遗症,而晚唐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党争―牛李党争,其根源就是这次考试。

这是一次制举考试,具体的说,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

制举考试与进士科考试略有不同。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的门槛很高,一般人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跃过龙门。即使你有幸成为进士,也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即所谓的“释褐”;要想成为朝廷官员,还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如果运气不好,等个三五年也是有可能的,事实上,唐宋八大家之一,“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就曾屡屡受挫于吏部的铨选,从成为进士到正式踏入官场,韩愈等了十几年。也正因为此,朝廷为了选拔非常之才,打破常规,开辟了制举考试这一青云之路。

与进士科考试相比,制举考试的最大优势就是举选合一,只要登科,就可以授官。因此无论是青衿书生,还是白衣寒士,乃至已经考取进士,甚至包括一些已经入仕的人,都对制举考试趋之如骛,以便为自己的政治生涯赢取更高的起点。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考中进士后,又先后两次参加了制举考试,贞元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元和三年的这个初夏,在这场名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制举考试中,有三个考生,不,确切的说是这三个考生的三篇策论,成为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导火索,他们分别是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和前进士李宗闵。

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是一个正直的人,正直的有点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