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锵锵民国三人行> 191这才算是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91这才算是问题(1 / 2)

 191这才算是问题

成渝线的通车仪式搞得很是简单,陈建锋搭乘第一列火车抵达成都,就算是完成了这个通车仪式,与四川民众的ji情澎湃相比,陈建锋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与坐镇成都的韩钟鸣薛波等人会谈后,就当天下午赶回重庆。

至于就职仪式又拖了下去,而陈建锋选中的官邸所在也不是成都,而是西安,但是西安的交通条件现阶段还不能与重庆相媲美,所以暂时还是把重庆作为军政中心。

秦冬雅明显看出陈建锋的兴致不高,很少见给他递过香烟,殷勤的亲自给他点上,本来这种刻意安抚陈建锋的举动非常的和谐圆满,只是打火机火苗稍微大了一点,烧了陈建锋少许眉毛,有些美中不足。

双眉间抹着治烧伤用的獾油,獾油带来的些许清凉和刚才为秦冬雅的温情所感动,陈建锋并没有因为火烧眉毛有任何恼怒,反而那一丝痛感转移了自己有些烦躁的心思。还是老婆知冷热。

陈建锋知道自己烦躁的原因,却是源于与范旭东一样的无力感。

就如同他在清水泊开荒的田野种萌发尝试解决“三农问题”的念头一样,他明知自己触雷,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在鲁北推行了民军制度,得益于鲁西北那广袤的荒地资源,得益于受他救命之恩的占据羊角沟多数居民的难民的顶力支持,民军制度在鲁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在去年年底,整个鲁北除新划入管辖的烟台和江苏徐海两地全面推行开来。

但是在四川贵州鄂西皖南陕南甘南这些地区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特别是四川,都要两年了,除了依托官田军田等公田,罚没的那些土匪袍哥的田地,降将上缴的田地建立了以鲁北移民和川军家属为主的民军农场,其他并没有大的进展。

这个却是在陈建锋意料之中的,一个外人进入四川,势必不能和鲁北一样大刀阔斧的大动干戈,特别是四川还要作为南下贵州,北上陕甘的基地,更不能乱,政策只能是怀柔慢慢来,这个结果却是他能接受的,而且应该说四川的民众基础已经相当不错,特别是那些基干民军正在迅速成长,一旦这些年轻人长成,一切都会如同瓜熟蒂落般的自然明了。

贵州更不是问题,新年伊始,养精蓄锐休整完毕,又补充兵力的南线作战部队迅速发起针对贵州南部地区的新一轮攻势,随着最后一支黔军退往广西,标志着鲁北正式将贵州纳入囊中,而鲁北军队的山地部队从黔西南川东南三面夹击,攻入昭通地区,眼看就要拿下。

至于贵州的七八百万人的人口,再刨除一部分已经心向鲁北的民众也就剩下五六百万人视为“叛民”,可是在五六千万四川鄂西民众的“挟持下”,根本成不了气候,宝成铁路,襄渝铁路,川黔线这些铁路工地已经动工吸收了三两百万刨除基干民军之外的“贵州生态移民”,而贵州以“心向”鲁北的那部分民众为主体建立的民军农场已经在条件优良的地域陆续开始建立。

陕西的情况略微复杂,镇嵩军和憨玉昆所部仍旧据守潼关附近的豫陕交界区域,陕北则由于右任杨虎城率领的前靖**盘踞,王平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维系现有地区的稳固,特别是整修陕南与四川的公路大道交通上,之所以没有继续采取行动,补给的难以供给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而吴佩孚等人的态度也是不方便大动干戈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关中平原和陕南的局势却是一天天的稳固下来,川陕公路的整修也即将完工。

甘南青海的局势更是一片大好,在于鲁北军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刘存厚部的很多优秀的士兵都被选拔进入鲁北军队,现在刘存厚手中的不对仅剩两万人,全部是个顶个的土匪,而且是杀红了眼的土匪,现在已经攻入河湟谷地,将西宁三面合围。

鄂西的局势一如既往的大好,皖南也开始步鄂西的后尘,呈现欣欣向荣至像,马鞍山铁矿已经进入正式的建设阶段,预计年底就能形成月产10万吨的能力,而这个生产能力随着建设的进一步进行,将会继续快速增长,道路码头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同时展开,马鞍山周边确实是个宝地,硫铁矿,磷矿钾长石矿明矾石石膏都是资源量巨大,开采容易。

可以说整个形势是一片大好,陈建锋没来由烦躁,但是陈建锋却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没来由的涌上一种无力感,而这无力感则源于工业化建设的铺开。

当把工业建设的摊子铺开后,陈建锋发现,到处是短板,如同丘吉尔在回忆录中N次的写到类似“得知胡德号沉没的消息,”这样的时刻,都还是“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陈建锋也不止一次在同一天作出这样的决定…

“轴承太重要了,我们一定要把轴承的生产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西安安康铁路太关键了,我们一定要把这条咽喉之路打通。”

“海军的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拱卫我们的沿海经济区”

“教育太重要,要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职业教育刻不容缓,必须优先开展。”

“师范教育亟不可待,要全力以赴优先发展。”

看看手头的事项,没有一个不需要优先发展,没有一个不是短板,资金反而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却是“人才”,各个层次,各个专业全面的短缺。

一个文盲农民完成脱盲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同期可以胜任诸如壮工等纯体力型劳务,同样,培养一名纺织女工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而继续升级为熟练一般技术工人也需要大致的时间,但是从一般熟练技术工人完成升级到技工则需要的不仅仅是更长的时间,还需要个人的禀赋。

天才说是唯心的,伪科学,但是人才说却是真理,每个人的天赋智力都有差距,勤能补拙,但并不是勤能补所有的拙,而从技工到机师工程师直至科研人员的跨越则必须需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随着层次的提高,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至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是短期内能自行培养出来的,瓶颈,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鲁北工业建设的瓶颈。

但这也不是无法解决,德籍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这样的高层次人员的引进,德国工厂的整体搬迁即国内示范教学工厂的建立,以及英美方面的技术服务可以解决这一部分问题的大多数问题。

但是科技?

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科技管理科学,都是短板,相比较而言,科技管理科学陈建锋等人有一定的工业控制理论和系统统筹理论,这些都是领先的思路,应用科学有丁文江招募的一批学子暂时能撑一撑台面,唯独基础科学研究是空白。

但是科技最重要的却是基础科学,没有他们提供的理论研究,应用科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就难以发展原创型的应用研究,也就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仿制改进这种低端的研发能力。

依据鲁北现有的自有中学以上学历的人员组成“知识分子”群体,根本就无法形成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历程的能力,而占人口大部的刚脱盲的成年人就更无从谈起,希望就在那些刚入学的学童和在校的中小学生身上,但要到达最顶端还需要至少十年的周期。

这是以一个现在在校的高一学生计算的数据,而且还要要求这个学生具有一定的禀赋。而要真正达到“盛果期”,还要再延长可能的五年的周期,即鲁北最早的那批集中入学的小学生,从他们开始就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梯队。

“十年?”这是中国具备一定总量的科研人员的最短时间。

但这还不是陈建锋最为忧心的,至于国内的势力,陈建锋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作同一层面上的对手看待,不是陈建锋狂妄,实在是他们太无能。

那么国外的敌对势力就是陈建锋最大的忧虑所在,确实如此,陈建锋前一阵子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让他充满无力感的由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