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科幻灵异>极品风水师> 第十三章 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1 / 2)

 世事无相,相由心生。</p>

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p>

离渊本不懂得什么深奥的中医,但是简单的望闻问切还是知道一些的,从望的角度来看,眼前这个叫做雨涵的女孩微有醉意面色潮红,笑时却眉心微蹙若有所思,显然有积郁在心尚未开解,略带有微染风邪之相,嘴唇虽然淡淡的一层妆容,却依然发紫,分明是体寒的缘故,这种天气反而这样的情形大概心情不算太好。</p>

“况且,我看你眉角不向下舒展,反而眉尖若蹙,如若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看人之间,恰如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此刻生气------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我猜姑娘的处境,应该是寄人篱下远距故乡,才导致你如今心情不好,人生乐趣众多,不必如此郁郁,开怀即可。”</p>

离渊望着那苏雨涵的女子,脸上关心之意溢于言表,皱着眉头认真的补充道。</p>

但是这些话在苏雨涵听起来就不一样,刚刚已经知道蓝习钱包掉得事情,现在又被眼前的年轻男子猜中了心情,心中的惊骇当然是溢于言表,苏雨涵早前是因为家中的变故而心情沮丧的,后母又私自变更事情,导致她迫不得已要离家在舅父家中生活。</p>

只不过这一些事情,都属于自己的家世,她一直没有想外人说完,甚至蓝习也不懂得,内心的苦痛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苏雨涵总是为自己的家世烦恼,现如今被一个陌生人一语道破,震惊之余又有些知己之感,让苏雨涵一时愣住了,一时间忘记了来找离渊的原因。</p>

离渊对这些话语感悟还没那么深,只是风门在江湖闯荡的话语,怎么会懂伊人在想些什么呢,只是看着那个叫做雨涵的女子,心性不算太好罢了,只不过离渊出口成偈,并不是胡乱的编排,方才那一番的话语,皆是有根有据。</p>

古语谓,相由心生,苏雨涵的眉宇表情离渊其实并不陌生,在华夏传承文化之中,曾经有一位古典女子与之似曾相识,让离渊见到她的一刹那,便心中有了大概的评判。</p>

古典名著《红楼梦》之中,存在一位背锄葬花的奇女子,那苏雨涵的眉宇之间,与那林黛玉几曾相识,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外貌也是花笔墨比较多的。小说中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有:</p>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妹妹眉尖若蹙。</p>

离渊初一看到这苏雨涵,就感觉这女子的眉宇很是相似,,宝玉一见她就给她取名为“颦颦”,是因为她“眉尖若蹙”,看了黛玉的外貌描写,如果真正懂得相术的人,会发现曹雪芹在描写林黛玉的语句,在内涵上与相学语言神似。</p>

《麻衣相法》卷一“论神不足”中对“神不足”下定义时说:神不足者,不醉似醉,常如病酒,不愁似愁,常如忧戚,似睡不睡,才睡便觉,不哭似哭,忽如惊怖,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惊似惊,不痴似痴,不畏似畏,容止昏乱……</p>

《神相全编》三“五行相说”的“寡宿格”中说:眉头常蹙,主早年克伤见孤单。不哭常泪,必主伤克,晚景孤单,一双流泪眼,只会送人亡,这诸多相术语言,恰如曹雪芹写的“似蹙非蹙”“似喜非喜”“似睁非睁”。</p>

乃至于曹雪芹笔下的“目光点点”,与《神相全编》中的“不哭常泪”意思是一样的。</p>

在相家看来,黛玉的“相”,最大的特色体现在“神”上。眉,似蹙非蹙,目,似喜非喜,色若姣花,行如弱柳,靥生愁,身袭病,微腮,薄面,都体现出她的神情殊异。</p>

黛玉患有“不足之症”,中医理论所言,脾胃亏虚为中气不足,气血亏虚为正气不足,从小说中得知,黛玉更是血气不足。相家论女相,以血气为主。《柳庄相法》卷一“血”中云:“女以血气为荣华”“血在皮内,色在皮外。皮内若血足,皮外必光明。”神气色为统一体,血气不足,神气自然不足。</p>

如此以来,离渊观眉宇加上气色,自然而然的将她的一番境况猜测出来,再加上对苏雨涵如此美女的怜惜之情,离渊也不怕她生气,直言点中了苏雨涵心中忧愁所想,寄希望能够开导于她,爱笑的女子一般都是最美的,就算是绝世佳人整日愁眉思绪,也是光霞幕遮算不得好。</p>

从通俗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p>

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p>

听了离渊出言的话,苏雨涵脸色就此愣在了原地,显得更加的潮红,离渊见她的脸色,虽然不知道苏雨涵心中在想什么,但料想自己的推测话语,已是验证个七七八八了,知晓他的话起了效果,</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