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来看吧小说>历史军事>锵锵民国三人行> 0091朱焕龙的故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091朱焕龙的故事(1 / 2)

 0091朱焕龙的故事

朱焕龙依旧和往常一样,早早的起床,洗漱一番后,就拿起铁锹赶到他睡觉的窝棚半里远的工地上,估摸着今天要完成的工程量和他营里劳力今天的分工安排,此时他们都还在睡觉,即便是一天的劳作完成后,到了晚上,朱焕龙还要和营部其他人一起忙到很晚,统计今天完成的工程量和各个劳力的表现以便给他们记工,自成为民军进入这个工地一个多月了,天天如此。

朱焕龙的家就在他所在工地东北十里的张建桥村,张建桥村得名的缘由据说是村里张姓人家的先祖在沟通寿光到潍县的大道通过的弥河河段上建了一座木桥,以后人们就在木桥东岸聚集居住,形成村落。

秋汛一结束,张建桥所在的弥河河段就聚集了众多的从羊角沟来的施工队伍,他们先是在河道东岸挖了一条四里长的新的弧形水道,在水道贯通原先的河道之后,就在新开挖的水道上游的北侧,下游的南侧各新筑起一道土坝把原先的弥河河道拦腰截断,已经不多的弥河河水则顺着新开挖的河道绕过被两道土坝圈起来的河道。随后这些施工队伍开始排干积水,深挖地基,说是建一道石头大坝,把上游的水存起来,形成一个大水库。

那时的朱焕龙还是张建桥的一个普通的村民,说他普通也不太对,他是村里田地最多的几乎大户中的一个,光是水浇地就有五十多亩,加上次点的旱地总共有一百多亩田地,还有六头大牲口,十多间一砖到顶的大瓦房,不说是家财万贯,但却是实打实的殷实人家。

像村里其他几家田地多的人家一样,朱焕龙自己只留下四十几亩地,其他的田地租给同村地少的几户村民,他自己和家人又雇了两个长工,除了侍弄这四十多亩田地,平时农忙时租赁大牲口耕作,农闲时赶大车都能增加一笔不菲的收入。

朱焕龙今年三十四岁,他家的日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殷实,爷爷那辈就很殷实,那时就有良田近二百亩,可是到了他父亲那辈,老弟兄六个分家后,只有三十多亩,尽管父亲能持家,可在父亲持家的那些年,家里只增加了十亩地,到了他们弟兄三个等分家后,每人不足十五亩地,而且还有一部分河滩边上的涝洼地。

在朱焕龙17岁成家的那一年,在长辈的主持下,按照田地的好坏分成三份,唯一一头大牲口那匹大马顶补在河滩地占多数的薄地那份,他们弟兄三抓阄,作为老三的他手气不错,抓了副好阄,全是良田,大哥抓的是河滩地那副最坏的阄,看到大嫂哭闹骂大哥无用,想着大哥一直对自己不错,加之自己刚结婚,还没有小孩,就主动和大哥换了。

人的发家不一定就在哪一刻,朱焕龙分家时的十五亩地有九亩在河滩上,剩下的都是好地,他琢磨着凑在一起好管理,就把这六亩多好地同河滩上相邻地块的人家换了十亩多河滩地,又在往下的河滩上开了五六亩紧邻河滩的荒地。

当时朱焕龙的作法村里人都笑话他不会过日子,放着好地不要要孬地,还开了荒滩地,这些荒滩地每年都会被水淹,即便是原来的河滩地也很危险,而且有涝渍,就是出盐花,地很碱,不长粮食。

正如村民们议论的一样,第一年朱焕龙耕作的这二十多亩田地的收成除去种子肥料和税负,加上两口子的吃穿用度,竟然勉强弄了个顶推,好歹没赔本,这还是爹娘看他是老小,偷着给他送回他应该给的赡养老人的钱粮。

在村里人的笑话中,朱焕龙并没有灰心,在他小时,家里条件还算不错,爷爷是村里的大户,他和几个弟兄都上了几年私塾,由于数他小,所以他上的时日最长,大哥二哥都是只上了一年,勉强能写自己的名字,他俩早早就务农了,这也是朱焕龙主动和大哥调地的缘由之一。上那几年私塾时,朱焕龙的爷爷还在,除了种地,每年两季收粮的时候,还往潍县和寿光贩粮,当时雇着一个账房,聪慧好学的朱焕龙跟这个账房学会了算术。

而在上私塾的那几年,朱焕龙大多跟随爷爷一起生活,爷爷给他很大的影响,与他们兄弟是在成家后就立即分家不同,他父亲弟兄们分家却是在爷爷去世后才分得家,朱焕龙记得每当到了冷天,一家人都闲了下来的时候,爷爷就会和长工们一起把咸菜缸盖上翁头,再和泥把咸菜缸直接封死,一家人一冬天都吃不上咸菜。

后来大了朱焕龙才知道,爷爷把咸菜缸封死,是怕冬天一家人吃咸菜拉饭,冬天人是不能干活的,照爷爷看来,就是白瞎了吃的粮食,能省一点就是一点吧。朱焕龙的父亲行伍,他的六叔好酒,每当喝酒都会被爷爷臭骂一顿,嫌他不会过日子,六叔为了下酒,偷着腌了一小坛子盐豆,被爷爷发现了,生气的不行,最后狠狠心,中午那顿多做了四斤饭,一大家子三十多口人把那坛子盐豆全吃了,但是第二天爷爷又心疼昨天的饭食,中午那顿改成了地瓜粥。

爷爷对家人很是抠门,可是对家里雇佣的长工短工等帮工,伙食却一直不错,赶上农忙,还会打酒买肉,朱焕龙记得爷爷那时说过“长工地里干多少活,卖多少劲,很容易知道,就看看他们的碗里的饭食就有数。”

父亲和爷爷的来盘差不多,也是勤俭持家过日子的好手,赶上什么义和拳红灯照加上南面德国人修铁路等等祸事,还有时不时的大灾荒,可即便这样,家业在父亲手里都得到扩充,哥三都说了媳妇,都有五间大瓦房,分家时还一个弟兄十几亩地,而六叔分家时的四十多亩地没几年就折腾光了,不得已携家带口闯关东去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朱焕龙分家头一年就弄了个近似赔本的结果,很是懊恼,但他想着爷爷和父亲常说的一句话,“种地就是和田地做个良心买卖,你使得劲多,田地出产就多,使得劲少,田地出产就少,这个使不了假。”

就在这一年冬天,别人都在家“猫冬”,他和媳妇俩人一人一把铁锹,在自家的河滩地上愣是忙了一冬,按照一些种地的老把式指点的方法,把那些河滩地全部起了拢,大冷的天硬是在冷冰冰的河底挖来塘泥,自己再装上大车拉到地头堆在地里;河滩新开的荒地地势低洼,即便是起了拢还可能被大水淹,来年他就种上玉米高粱这些高杆作物。

看着小儿子在忙,他父亲一冬也没闲着,背着一个粪篓在寿光到潍县的大道上整整呆了一冬,硬是给二十几亩地上每亩攒了一方多肥料,怕引起另外两个媳妇的抱怨,他母亲给两个哥嫂带了一冬孩子做了一冬的饭。

第二年河滩地上先是种的大豆,收了大豆秋后种的麦子,那五六亩新地种的是玉米和高粱,整整一年多,两口子几乎天天泡在地头,一锹一锹的从上游的河道挖了一道二里多长三尺宽,一尺多深的水渠,使原来的河滩地变成了水浇地,挖渠挖出的土全部铺在新开的田地周边,又多开了七八亩河滩地。

等到秋后算算收成,刨除费用,这一年还剩下不少,关键是那些河滩地经过施加塘泥大粪和种植一季大豆,经那些种地的老把式评定这些地已经是上地了,不再是中田,仅这一项,他两年就赚了五亩多上地,十亩多薄地。

等到河滩地那边上了道后,不再用大费心了,朱焕龙这一个冬天也没闲下来,套上马车去潍县寿光拉脚,别人的牲口喂麦秸,偶尔添点豆饼豆子,他家的牲口吃的是热天从河滩上晾好的青草,玉米豆子也时常的添上不少,这使得他家的牲口有劲,脚程快,很短的功夫,他的这个优势就被客商发现,同样的价格客商都愿意雇他的马车,最后雇他的马车拉同样的活都要比别人贵上三成,还挨不上号,因为朱焕龙知道珍惜马力,每天接多少活都是一定的,从不滥用马力,这也使得他的牲口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